来源:行家揭幕杭州配资门户
“真的想实名举报管华雨,虽然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,但你怎么回事能做成这样?快三年了没跑过大盘?”近期,这样直白的投资者吐槽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。直接将大家的目光转移到了上海合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(简称:合远私募)和管华雨身上。
明星光环
回溯职业轨迹,管华雨的前半程是相当的“亮眼”,公募时期年化收益突出。2015年“奔私”加入上海彤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(简称:彤源投资)后,更是一路高歌猛进。2017年11月成为公司董事并担任法定代表人,凭借旗下产品的突出业绩,带领彤源投资在2020年成功跻身百亿私募之列。“高手中的高手”“大佬”等赞誉不绝于耳。
然而,2022年7月,彤源投资内部的调整却让外界颇感意外。管华雨不再担任法定代表人,还退出了董事备案。2022年3月,管华雨及当时的基金经理庄琰一同离开了彤源投资。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他在彤源投资担任重要职位,工商信息却显示其一直未持有公司股份,这其中的关系,或许也是原因之一!
离开彤源投资后,管华雨、庄琰以及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合远私募。凭借在彤源投资积累的“好口碑”,合远私募的“开门红”当日首募20多亿。据相关媒体统计7月末其在各渠道最终累计的销售额高达近90亿元。
“顶流” 争议
如今再看合远私募的成绩单,多少有点“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”的意味。中基协数据显示,28人持证团队、79只在管基金,管理规模却从百亿档回落至50—100亿区间。团队里近半成员来自彤源投资“旧部”,形成私募行业典型的“核心团队平移”模式。这种配置在理论上具备投研经验传承优势,可现实却有些“偏差”。
Wind数据显示,旗下备案过83只产品,2022年下半年76只备案产品集中发行(占备案产品91.57%)。但从资产配置专业视角观察,密集发行虽抓住流量窗口,却也隐含市场择时风险。
同期成立的权益类产品平均最大回撤近25%,旗下“合远智选雨鸿”“合远好买雨鸿”等产品累计亏损23%—25%。如今,已有4只产品提前清算,仍在运作的产品中,6只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报送的存续规模低于1000万元。
投资理念与市场现实的鸿沟更为值得关注。合远私募倡导的“甄别真成长企业”在实操中面临有效性挑战。这不禁让人思考,是市场环境太过复杂,还是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什么问题?
市场上对合远私募的不满声音已经出现,作为公司的掌舵人,管华雨若一直放任下去,估计早晚会伤了投资者的心。投资是一场信任的博弈,投资者愿意将资金交给基金经理,是基于对其能力的信任。但没有多少投资者愿意给出3年的等待,尤其是在业绩持续不佳的情况下。管华雨需要重视这些声音,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改善业绩,否则,再好的口碑也会被消耗殆尽。
MACD金叉信号形成,这些股涨势不错!责任编辑:何俊熹 杭州配资门户
天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